【2016全國兩會】傅軍:重視供給側改革 為民企減負
  • 2016-03-05 14:53
【商會秘書處 2016-03-05】
 
  
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香港中国商会常务副会长傅军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傅軍建議,國家應更加重視“供給側改革”,扶持民營經濟發展。

傅軍認為,民營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解決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和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需要國家加以大力扶持,快速實現做大做強做優。他建議國家更加重視“供給側改革”,切實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助推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確保中國經濟走上一條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傅軍從5個具體方面闡述他的建議。首先是全面減輕企業稅負。他認為,只有降低稅率,才能增加生產要素供給、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有效刺激經濟增長。因此他建議國家將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2%,並根據企業規模徵收不同的企業所得稅,對尚處於成長期的中小微企業予以20%的低稅率優惠。他還建議加快推進“營改增”等稅改步伐。

其次,傅軍建議大幅調降不合理費用。他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承擔的社會綜合成本較高。其中,“五險一金”的標準過高,脫離中國發展實際,使企業與員工都不堪重負。“還有城市維護建設費、教育附加費、防洪基金、職工教育基金、殘疾人保障金等等,都加在企業頭上,日常所需的水、電、氣、油等價格也比發達國家要高。”

“高昂的社會綜合成本,使中國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優勢,難以參與國際競爭。因此,國家應根據中國國情和企業實情,下調貸款利率,降低‘五險一金’標準,為企業減免相關附加費用,切實提升企業盈利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三是讓市場真正在配置資源中發揮作用。傅軍建議國家在“供給側改革”中進一步簡政放權,出臺和完善實施細則,更多運用市場化機制,破除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制度性障礙,充分激發企業家精神和企業活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有效提升整體經濟體運行的效率。

傅軍還建議積極推進企業並購重組和鼓勵中國企業加速創新。他說,一些經濟行業不景氣,甚至有很多企業需要“退出”,這就是調整產能過剩的陣痛。必須堅決剔除那些年年虧損嚴重、依靠信貸資金和財政補貼維持生存的“僵屍企業”。但“剔除與退出”並不意味著浪費資源,而是進一步重組、並購,重新整合資源。

“通過重組、並購,能形成一種集中度、效率、水平更高的結構,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因此,國家要加大力度推進企業重組、並購,支持民營龍頭企業參與更多國有企業的改革,充分激活國有存量資本,同時也鼓勵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投資民營企業,通過優勢互補實現互利雙贏。”

此外他認為,中國企業一向“大而不強、快而不優”,這是長期以來與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有關的。“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又在於創新。”

因此他建議,國家要切實做好勉勵產業升級的加法,由特定激勵性產業創新政策轉向普惠性產業創新政策,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實施範圍,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廣泛應用等,鼓勵更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以創新驅動發展,快速培育出一大批華為式的大型創新型企業沖出中國、走向世界,從而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偉大轉變。(轉載自人民網)

原文地址:
http://gz.people.com.cn/n2/2016/0304/c194850-27863084.html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