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湖南成為投資創業熱土
  • 2011-11-24 11:13

      在“十一五”取得輝煌成就之後,湖南省“十二五”開局之年成績不俗。據不久前公佈的統計資料,今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實現生產總值13625.3億元,增長12.9%,財政總收入1835.4億元,增長33.3%。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品質效益明顯提升,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

      今年4月,在杭州舉行的湘浙經濟合作暨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上,湖南合同引進資金430.42億元。6月份舉行的第四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洽談會上,9+2各方共簽訂合作項目1254個,投資金額3376.2億元。湖南簽約項目達797個,投資金額1981.1億元,成最大贏家。9月5日,第七屆湘台經貿交流合作會在湖南郴州舉行,湘台兩地共簽約項目128個,總投資達到567.6億元,簽約項目和金額均為歷屆之最。9月22日,湖南省首屆“僑商僑智聚三湘”活動在常德舉行,來自美、英、法、德等3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名華商僑領和高層共聚常德,探討湖南發展大計與新形勢下華商的新機遇,簽約項目總投資超過36億元。

  湖南正成為一塊被廣大投資者看好的熱土。

投資創業環境不斷改善

  湖南省委書記周強曾表示:“這些年,我們致力於加強法制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誠信政府的建設,投資環境不斷優化,人流、物流、資金流紛至遝來,外商、僑商、皖商,湖南已經成為廣大海內外有識之士普遍看好的投資熱土,尤其是長株潭三加五城市群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投資商的關注。”

  近年來,湖南省園區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呈現出入園企業和專案顯著增加、園區經濟發展顯著加快的良好態勢,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紛紛落戶,“窪地”效應日益凸顯,園區已成為湖南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四化兩型”建設的示範區。2010年,湖南77個省級以上園區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2221億元,占湖南規模工業的37.7%,今年上半年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384億元,占湖南規模工業的39.1%。

  為吸引企業投資湖南,各園區大力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有效減輕企業負擔。2010年,湖南省本級精簡行政許可專案307項,精簡幅度達51%;省本級精簡年檢專案32項,精簡幅度達41%;2008-2010年省本級共取消和停止行政事業性收費專案184項,降低16項;2009年湖南省減少評比表彰專案5762項,2010年減少600余項,同時減少涉企檢查3000多次。

      同時,園區的服務效能也不斷提高。目前,湖南省各園區都已普遍推行“全程代辦”、“綠色通道”、“承諾制”、“首問責任制”等多項制度,並堅持“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實施“封閉管理,獨立運行”,採取集中審批、集中驗收、集中收費等措施,實行“一個專案、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全程服務。

      截至目前,湖南省已有包括6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14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和上市公司入駐園區。各園區內湖南本土企業和產業發展也迅速發展壯大,包括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一批企業已成長為世界知名企業,機械產業已發展成為全球知名優勢產業。

  湖南吉利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投資興建的全資子公司。公司坐落於湘潭市九華經濟區內,占地面積約560畝。2006年12月25日,公司第一台轎車順利下線。今年夏天,總裝車間開始擴建。擴建後的公司產能翻了一番,達到20萬台。車間能同時對3個車型進行組裝。“擴建工程得到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九華吉利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在我們遇到問題時,市領導能夠及時予以研究解決,我們的很多請求都享受到了‘特事特辦’的待遇。”

  湖南設立的新型工業化引導資金已增加至近10億元,其中70%以上用於支援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政府“抛磚引玉”,引導社會資金“紛至遝來”,僅今年上半年,湖南已完成技改投資1698.7億元。

  在鼓勵創業方面,2009年,省委、省政府“全民創業22條”下發後,全省掀起了“政府強力推動、部門協調實施、社會大力支持、全民廣泛參與、各業競相發展”的創業熱潮,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創業主體激增。10多位在湘院士、1000多名科技人員、10512名科技特派員投身科技創業;2.2萬名大學生成功創業,21萬返鄉農民工創辦“回流型”企業3萬多家;僅隆平高科、開源集團、湘泉製藥就帶動創業農民6.25萬人。二、創業領域放寬。全省41個工業行業均有創業者進入,批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是三大創業領域,分別占比37.1%、15.6%、12.4%;2007-2010年間,製造業註冊資本增長90.4%,金融業增長2倍,房地產業增長1.2倍。三、創業層次提升。2010年初,創企業註冊總資本增長38.1%,個體工商戶出資總額增長30.9%;機會型創業比重在40%以上。

兩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

  2007年12月,國家批准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對湖南來講是重大的歷史機遇。根據改革總體方案,長株潭試驗區第二階段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業優化、科技創新和土地管理等體制改革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形成比較完善的“兩型社會”建設制度保障體系和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資訊化促進機制,基本完成城市群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環保綜合治理專案,初步形成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4年後的今天,湖南不負眾望交出圓滿答卷。長株潭試驗區改革建設的4年,是湖南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之一,也是湖南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最顯著的時期之一。長株潭試驗區越來越成為海內外廣泛關注的焦點,成為湖南科學發展的重要引擎,提升了湖南的發展理念和發展品質。充分證明,中央設立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長株潭試驗區獲批以來,湖南高起點、高標準完成了試驗區頂層設計,佈局建設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啟動和推進了十項重大改革,加大了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圓滿完成試驗區第一階段改革建設任務,並帶動環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兩型”農村、園區、產業建設亮點紛呈。

 

  湖南把自主創新當做核心動力,用它撬動發展提速前行。去年,湖南在財政壓力增大情況下,仍設5億元產學研結合專項資金;全省專利申請量超1.5萬件、授權量7500件,位居中西部省份第一;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居全國第三。

  “兩型社會”建設催生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電影、電視、歌廳文化、出版業、數位動漫、文化創意等如日中天。“十一五”期間,湖南文化產業保持了約20%的增速,總產出跨入千億產業行列。“十二五”期間,湖南文化創意產業仍將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到2015年,全省文化產業總產出達4800億元,增加值達2000億元以上。在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文化湘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全國八大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之一,湘潭高新區、寧鄉經開區升級為國家級園區。長株潭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40.6%提高到43%。區域經濟保持協調發展。當仁不讓地成為湖南“核心增長極”。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鎖曾表示,作為一家致力於清潔能源的生產與利用的企業,企業的服務宗旨與“兩型社會”的要求是非常一致的。隨著“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的推進,這必將給新奧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民營經濟,採取政策引導、制度創新、資金扶持、優化環境等一系列措施,不斷推動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十一五”期間,全省個體私營經濟以年均16%以上的速度增長,至2010年末,民營企業總數已占全省企業總數的80%以上,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6.3%,實繳稅金占全社會實繳稅金的51.8%,成為全省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之一。

  省委書記周強在談到湖南的民營經濟時曾表示,湖南的非公企業各有千秋,很有特點,目前一大批龍頭企業已經成長起來。

  據初步統計,湖南40個工業行業中,民營經濟產業集群在27個行業中比較突出,並以成倍增長速度向配套產業、生產性服務業拓展,有力地推動了湖南的產業升級。

 2010年,湖南省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實際完成投資額的64%,增幅為29.2%;今年上半年,占全社會實際完成投資額的68.9%;增幅為36.4%,民間投資已經成為湖南省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和主要源泉。近年來,湖南省民營企業行動快、辦法多、創新強,顯示了極強的抵禦危機的能力、更大的活力與創造力,在效益和效率方面均高於其他性質的企業。

  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一大批民營企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三一集團在德國、香港、印度、英國、美國等1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製造基地和售後服務基地和投資公司。以邵東民營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在老撾、泰國、越南、緬甸等東盟國家投資興業,抱團發展,創辦了幾百家企業,帶動當地產品和大批勞動力走出國門。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三湘四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正在成為投資創業的熱土。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1-11-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