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eno Wine Merchant是一間主力代理美國小酒莊的香港葡萄酒代理商,年輕老闆原想投身銀行界,但一場金融海嘯改變他的命運,適逢政府取消葡萄酒稅,眼見時機來臨,遂決定與胞弟及朋友三人合資20萬元一同創業。經過兩年奮鬥,現已取得美國8個酒莊合共30個品牌的香港代理權。由於同行代理美國酒不多,形像及定位鮮明,加上專攻年輕中產客群,故很快在行內闖出名氣,一些著名酒舖及大酒店也向他們進貨。早前,創辦人伍柏華接受《香港貿發局周訊》訪問,分享創業經過及營運心得。
貿:
能否簡述創業經過?
伍:
自UCLA畢業後,一直想進入投資銀行工作,曾到美林及花旗銀行面試,但不幸遇上金融海嘯,全球投資環境低迷,被迫改變初衷。適逢2008年政府為促成香港成為亞洲葡萄酒貿易中心,加上美國優質葡萄酒在港難求,於是想到從加洲引入特色品牌。2009年初修讀WSET葡萄酒課程,是年7月到加州Napa Valley尋找心儀酒莊,游說他們授予香港代理權。是年年底,參加貿發局舉辦的國際美酒展,認識不少新客戶,心裡更加認定投身銀行或賺取厚利,但未必適合自己個性,反而從事葡萄酒貿易,定會結織眾多「品紅」劉伶,感覺這行業既有趣,亦大有可為。
坊間流行法國、意大利葡萄酒,為何獨愛美國酒?
如何談妥第一家酒莊?
推廣美國酒有何困難?
不少人都會問,美國有出產葡萄酒嗎?又貴又不好飲。客人沒飲過,自然先入為主,因此我們會游說他們嘗試、比較,其中「蒙瓶」(遮住招紙)試飲是有效方法,因客觀結果有說服力,或會改變過往觀感。另外,會利用時下facebook、Blog等社交網絡,發表或上載短片,分享煑食、食物與葡萄酒搭配心得。事後發現,年輕讀者頗為受落,證明這類宣傳奏效。當然,市場定有「死硬派」人士,怎樣費勁游說也是徒然,這時只能對自己說,既然客人鍾情60年代貓王、披頭四,沒理由迫他們聽現代流行曲吧!
的確,要客人花上數百元購買一支從未試過的美國酒,確實有點難度,反觀若定在100至200元之間,他們或會一試。故此,目前代理的多以190至300元為主,之後跳升至500至600元的級數,以便照顧另一撮消費力較高的客群。這反映出,對新酒來說定價策略尤為重要。
酒展或試酒會是否有效推銷渠道?
你們對後來者有何忠告或建議?
在逆市下順利創業,關鍵是敢於創新,選擇前人較少摸索的領域。另外,是強調服務質素,尤其這行需要誠懇態度。譬如,雖然購物1,000元才免費送貨,但只要路經客人住所,多會順便送上門;每逢節日時,也會約客人出外用膳交流或試酒。對於創業者,個人認為盡管新世界酒不易推廣,但慶幸自己定位正確,在市場形象鮮明,讓人想起美國葡萄酒,即聯想到Angeleno。
經驗教曉自己,不要隨便染指暢銷的品牌,應選擇具發展潛質的新星,並盡量嘗試各地區出產,如泰國、瑞士,甚至以色列,這樣才能全面掌握各地口味與市場變化。另外,做生意難免遇上客人拖欠,一般由一至兩個月不等。這會影響現金流,打亂預算,創業者應提高客人信用管理意識,不要輕易賒貨或延長付款期。此外,須留意外匯變動的風險,事前做好對沖準備。
創業容易守業難,有何法子延續生意?
有甚麼因素影響葡萄酒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