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明報
中國2017年發佈《「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提出,建設三條藍色經濟通道。除了由中國經南亞往歐洲的「海上絲路」外,另一條同樣到歐洲但距離更短的通道是「中國—北冰洋—歐洲」通道。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其後會面時稱:「共同開展北極航道開發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由於地球是圓的,中國去歐洲最短的距離是向北走經俄羅斯及北冰洋,並不是現時常用向西走經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往歐洲,前者正是中俄兩國構思的「冰上絲路」。由西北歐的北部,東至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途經北極的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和白令海峽。
這條「冰上絲路」是三條北極航道之一,稱為東北航道。另外兩條是西北(橫穿加拿大北極群島、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和中央航道(穿越北冰洋高緯度海域)。無論是東北或西北航線,相比經蘇伊士或巴拿馬運河的航線,均可縮短三分一航程,節省1至2星期時間,運輸成本也因而減少2至3成。
中國發展「冰上絲路」需與北極國家合作。北極圈是北寒帶與北溫帶的分界線,圈內便是北極地區,由北冰洋及周邊陸地組成,面積約2100萬平方公里,當中800萬為陸地;其餘屬海域。圈內擁有土地的北極國家共8個──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及美國;海域權益由沿岸國和其他國家分享。
中國發表北極政策白皮書
過去30多年,全球變暖,使北極夏季的海冰持續減少,面積現已減少四分一。隨着海冰融解令海平面上升,加速釋放海冰下的溫室氣體。有科學家預測,北極在本世紀中葉甚至更早,便可能出現夏季無冰。
俄羅斯是最大的北極國家,也是北上通向歐洲最短距離的必經國家,因此中國建設「冰上絲路」從俄羅斯切入。2015年俄羅斯副總理向中國伸出橄欖枝,提出加強中俄在北極地區合作。中俄官員其後多次表達聯合開發相關航道的意願。
在習近平主席明確表示中俄共同打造「冰上絲路」後,中國政府在2018年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提出「願依託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路』」。雖然中國這類圈外國家在北極沒有領土主權,但有科研、航行、飛越、捕魚、鋪設海底電纜等權利,在國際海底區域亦有資源勘探和開發的權利。
中國參與北極發展有三個方向,分別是航運、能源及科研等其他領域。首先是新航線建設,「冰上絲路」可改變全球航運格局。由於北極氣候變暖,令西北與東北航道成為可能。對於北半球的城市來說,位置越靠北,走北極航線越能省時。
中國貨輪成功經北極抵法
其實,中歐傳統航線途經東南亞、南亞和西亞,部分地區的種族及宗教問題複雜,恐怖主義事件頻生,加上海盜猖獗,對航運安全威脅很大。相反,「冰上絲路」沿線國家較單一,主要經俄羅斯北部,不穩定因素較少。
不過,「冰上絲路」亦有缺點,沿線自然環境惡劣,海面長年結冰,一年只有兩至三個月能正常航行。這片水域缺乏準確的航行數據,且有大量浮冰,對船隻航行帶來巨大挑戰。
有決心事能成。中國考察破冰船「雪龍號」2012年首航東北航道,17年穿越西北航道,成為第一艘考察船成功航行3大航線。其後,中國貨輪「永盛號」2013年首次商業試航成功,之後亦兩度通過。自此中國貨輪便多次運貨到俄羅斯,2018年更成功抵達法國。
至於開發能源,北極擁有豐富礦產及油氣資源。根據美國地理勘探局報告,北極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分別佔全球探明儲量13%、30%和9%。該地亦含有豐富的地熱及風能等清潔能源,礦產則有金、銅、鐵、鉛、鉑、鎳、鋅和鑽石等。
北極天然氣項目成功投產
中國正進行「煤改氣」,但產量無法滿足需求,需大量進口天然氣。北極油氣資源豐富,擁有近4120億桶油當量的儲備,中俄共建「冰上絲路」正可以能源合作為抓手,紓緩中國天然氣供應緊張。
中俄在北極圈首個能源項目——亞瑪律液化天然氣專案,可採儲量1.3萬億立方米,共3條生產線,18年底全部投產,去年起,每年向中國供應300萬噸液化天然氣,開啟了北極供氣新一頁。
最後,中俄在其他領域亦可合作,包括科研、環保及旅遊等。中俄2016及18年組成聯合科考隊在北極進行科研。去年更組織德、美、中、俄等19國家約300名科學家的考察團,前赴北極研究氣候。
雖然中俄在北極合作進展不俗,但美國4月向格陵蘭經濟援助1210萬美元,表明是為了抗衡中國在北極的影響力。中國因此要堅持自己的目標,是「維護各國和國際社會在北極的共同利益,推動北極可持續發展」。本着「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原則,相信必可讓懷疑者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