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明報
「一帶一路」六條經濟走廊,我們都已談過,其中「中巴走廊」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貫通兩條絲路的關鍵樞紐。其實,中國本身亦建立了一條作用相同的通道。位於中國西部腹地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新通道」),同樣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而且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在中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新通道」前身是「南向通道」,屬於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之一。該項目利用鐵路、公路、水運及航空多種運輸方式,由重慶經貴州至廣西北部灣,再到新加坡及東盟主要物流點,運輸時間較由東部出海可節省10天。
2017年重慶、廣西、貴州、甘肅簽署「南向通道」框架協議,翌年更名「陸海新通道」,並與新加坡簽訂「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去年8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下稱《規劃》)獲中央批准,正式升為國家戰略,範圍亦由4省市增加青海、新疆、雲南、寧夏及陝西,合共9省市。
《規劃》提出,「新通道」除了連接「一帶」和「一路」的戰略定位外,還有3個與西部發展相關的定位(見表1)。同時,提出短中長期的建設目標(2020、2025及2035年),全面建成「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能力將更強、樞紐佈局更合理、多式聯運更便捷,物流服務和通關效率達國際一流水平。(見表2)
四川至廣西北部灣的三條鐵路
「新通道」現已形成由重慶或成都南下北部灣的三條鐵路線,集裝箱班列每日開行,並與中歐班列保持銜接;初步形成西部至中南半島的跨境公路班車和國際鐵路聯運等物流模式。
隨着西部經濟發展及對外開放擴大,「新通道」運輸競爭力仍需提升,《規劃》提出從主通道、重要樞紐、核心覆蓋區、輻射延展帶4個層面進行空間佈局。既優化主通道的運輸能力,亦強化區域中心及物流節點的輻射作用,發揮鐵路及港口在陸海運輸的作用,形成通道引領、樞紐支撐、銜接高效、輻射帶動的格局。
「主通道」有3條,分別由成都或重慶至北部灣出海口(見圖);「重要樞紐」是重慶、成都、北部灣及海南洋浦4市,將打造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核心覆蓋區」是指貴陽、南寧、昆明、遵義、柳州等節點城市,通過與主通道聯繫,完善西南部交通網絡;「輻射延展帶」是指強化蘭州、西寧、烏魯木齊、西安、銀川等城市與主通道的聯通。
陸海新通道覆蓋222個港口
《規劃》提出,從促進「新通道」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加快運輸建設、加強物流設施建設、提升運行與物流效率、加強對外開放及國際合作5方面,確定「新通道」的具體部署。
「新通道」的主要物流方式有3種,分別是鐵海聯運、跨境公路運輸、國際鐵路聯運,全部已常態化開行。截至今年3月,目的地已覆蓋全球6大洲92個國家和地區的222個港口,運輸貨品包括汽車整車及零配件、建築陶瓷、化工原料及製品、輕工及醫藥產品、糧食、生鮮凍貨等逾300品類。
「新通道」已與中歐班列和長江黃金水道聯通,實現了內陸與海洋互聯互通,初步將「一帶」與「一路」銜接。「新通道」的建設將成為推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現時全球疫情肆虐及經濟下行之際,作為東西雙向互惠的橋樑,「新通道」對中國經濟穩定增長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