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明報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最後一條,這條走廊貫通中國、緬甸、孟加拉及印度,把東亞、南亞、東南亞三大次區域連接起來,亦聯通太平洋及印度洋兩大海域。同時,這個走廊是唯一一條走廊連起亞洲大陸兩大國家-中國及印度。
由於孟加拉、中國、印度和緬甸山水相連、文化相近,各國均需發展經濟及改善民生。「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把印度加爾各答與中國昆明連接起來,孟加拉的達卡及緬甸的曼德勒是沿線的關鍵節點,整條路線將改善基礎建設,並興建多個工業區。
2013年孟中印緬聯合工作組第一次會議召開,確定走廊以交通幹線和綜合運輸通道為發展主軸,以昆明、曼德勒、達卡及吉大港、加爾各答等城市和港口為主要節點,覆蓋中國西南地區、緬甸、孟加拉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及東北部地區。
中印兩國如能在區域發展合作,對「一帶一路」建設以至整個亞洲都是非常重要。可惜,孟中印緬走廊建設的進展遠遠落後於預期,推進多年,效果仍不及其他走廊,關鍵是印度的態度。雖然走廊的聯合工作組已召開三次會議,但印度不願提升工作組的層次,不賦予它是政府間正式合作的地位。
印度無意參與孟中印緬走廊
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上台,他將原本的「向東望」政策提升為「東向行動」,但該政策沒有闡述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內容。而走廊倡議提出以來,印度政府亦從未提出任何明確的規劃。
印度憂慮中國借建設走廊的機會,提高自己在地緣政治、經濟、安全的影響力以及對南亞地區的「主導權」,因此印度對走廊始終保持警惕。除了政治互信不足外,區內交通互聯嚴重滯後、貿易競爭劇烈亦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很難找到孟中印緬四國都能受惠的項目。
中方現時捨難取易,由四方改為雙邊合作,先專注於中孟及中緬的雙邊合作,全力打造出成效顯著的項目,進而推動印度參與,創造合作共贏的局面,藉此消除印度的疑慮。
中緬經濟走廊已成為孟中印緬走廊的重點,2018年中緬簽署協議,興建一條由雲南經中緬邊境南下至曼德勒,然後向東西延伸至仰光新城和皎漂經濟特區的「人字型」走廊。
中緬中孟雙邊合作進展良好
經過兩年努力,中緬油氣管道及中緬鐵路昆明至大理段現已開通。航空方面,昆明至仰光、內比都、曼德勒,雲南芒市至曼德勒等航線全部開通,為孟中印緬走廊起着示範作用。
至於孟加拉,由於東、西、北部均被印度包圍,所以雙方關係異常密切。雖然地方狹小,但孟加拉卻擁有1.6億人口,是南亞人口第三多、世界人口第八多的國家。2000年代初以來,孟加拉已是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佔全球總出口約6%。
自2013年孟加拉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後,已落成多個項目,其中孟加拉電力系統升級和擴建專案便是成功例子之一,為超過250萬農村人口供電。由中國援建的卡納普里河底隧道項目工程已完成逾半,隧道連接吉大港和卡納普里河遠端的新中國經濟區,行車時間由4小時縮短至20分鐘。另外,公鐵兩用的帕德瑪大橋亦快完工,達卡往印度加爾各答的通行時間,將由9小時縮短至4小時。
隨着中孟兩國持續合作,習近平主席2016年國事訪問孟加拉,將兩國關係提升至戰略合作夥伴。2017年雙邊貿易額160億美元增長5.8%,中國保持孟加拉第一大交易夥伴的地位。更值得慶賀的是,聯合國在2018年宣布,孟加拉獲准由「最不發達國家」進入發展中國家行列,經過43年時間,孟加拉終於脫貧。
中印兩國要找到利益共同點
孟加拉總理去年7月訪問中國,雙方簽署多項合作文件,包括投資、文化旅遊、水利等。雙方同時發表《中孟聯合聲明》,孟加拉表明願意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加速推進孟中印緬走廊建設,加強區域互聯互通,促進貿易、投資、服務業、基礎設施的合作。
中緬、中孟的合作進展良好,相信可消除印度部份疑慮。雖說印度需調整本身對「一帶一路」的負面看法,但中方仍可主動伸出橄欖枝,始終沒有印度便不能構成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既然印度最初是願意參與走廊建設,一定有它的需求,只要中印找到雙方利益的共同點,便有促成合作的可能。此外,中國亦可研究由印度提出的區域合作計劃,若有適合的項目,中國亦可主動參與。
至於政治與安全的互信,身為亞洲大陸最大的兩個國家,為了區域內的安全及發展,中印必須增加合作而不可對抗,兩國領導層可加強對話及互訪,消除雙方疑慮,期望最終中印可作出突破,為亞洲經濟發展開展新的一頁。